在新時代的鄉村畫卷中,新農人的培養和發展正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開展農村思政教育,加強價值引導,是促進新農人扎根鄉村,成長為真正“興農人”的重要舉措。通過深入挖掘鄉村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創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強化新農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推動新農人堅定理想信念和使命擔當,為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貢獻力量。
打造特色陣地,夯實鑄魂強基的“精神堡壘”。首先,要充分整合鄉村現有資源,構建沉浸式思政教育空間。挖掘農村的歷史遺跡、傳統農耕文化等教育素材,打造生動的育人環境。這些歷史資源承載著鄉村的記憶與文化,以此為媒介開展思政教育,能讓新農人切實感受到鄉村的厚重底蘊,激發其對鄉土的熱愛,明確自身在鄉村振興中的使命擔當。其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展思政教育陣地。搭建線上思政教育平臺,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傳播農業政策、先進農業技術背后的創新精神以及優秀新農人的奮斗故事。利用VR等新興技術,搭建紅色場館、脫貧攻堅示范村等虛擬場景,使廣大農民直觀感受黨的政策成效,潛移默化接受紅色文化熏陶。再次,積極開展校地合作,共建思政實踐基地。通過合作,高校師生可以深入農村,與新農人共同開展調研、參與農業生產實踐,既能讓新農人接觸到前沿理論知識,又能使高校思政教育更接地氣,培養出真正適應農村發展需求、有理想有擔當的“興農人”。
構建宣講矩陣,激發宣講人才的“一池活水”。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土宣講人才是搭建宣講矩陣的重要舉措。農村地區不乏熟悉本地風土人情、掌握農業生產實踐經驗的鄉土能人。因此,可以邀請這些有著豐富種植、養殖經驗且善于表達的農民組成“鄉土專家宣講團”,鼓勵他們結合自身經歷,用樸實生動的語言向新農人講述農業生產中的實用技巧及背后蘊含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精神。同時,挖掘鄉村中的老黨員、老干部,成立紅色故事宣講隊,以他們對鄉村發展變遷的親身感受,講述鄉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新農人建設家鄉的熱情;另一方面,積極吸引外部專業力量,為宣講矩陣注入新活力。農業院校應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到農村宣講,結合前沿的農業知識和理論研究成果,為新農人解讀最新的農業科技發展趨勢、農業政策法規,拓寬新農人的視野,提升其知識儲備。此外,完善宣講人才激勵機制,招募優秀的返鄉創業青年加入宣講隊伍。對于表現突出的本土宣講人才給予物質獎勵和榮譽表彰;對于外部專業宣講人員,則應提供合理的報酬和良好的工作環境,為他們在鄉村開展研究、實踐等活動提供便利,讓他們愿意長期投身于新農人思政宣講工作。
扎根群眾沃土,擦亮農村思政的“鄉土本色”。群眾是鄉村思政鑄魂工程的參與主體,群眾的創造力是思政教育工作不斷優化改進的源頭活水。廣大群眾身處農村一線,在學習及勞動中能夠產生大量真實且寶貴的反饋,進而源源不斷地為思政教育工作輸送精神養分。深入了解群眾需求是必然之舉。通過挨家挨戶走訪、開展村民座談會等形式,深入農村各個角落,傾聽農民的心聲,了解他們在農業生產中面臨的難題,如農產品銷路不暢、新技術難以掌握、政策把握不清楚等。同時,也要關注他們在身心方面的需求,如提升文化娛樂生活質量、營造良好的鄰里關系和家庭氛圍等。只有精準把握群眾需求,思政教育才能有的放矢,緊密結合實際,為農民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引導,讓新農人切實感受到思政鑄魂的力量。同時,運用群眾語言是讓思政教育接地氣的重點。摒棄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用農民群眾日常交流的大白話、順口溜、方言俚語等進行宣講,能夠貼近群眾生活,迅速拉近講師與農民的距離,讓新農人更易接受和理解思政知識。譬如,在講解農業政策時,可以把政策內容編成朗朗上口的口訣,方便其記憶理解;講述鄉村全面振興理念時,用本地熟悉的事例作類比,強化新農人“鄉村振興大有可為”的觀念。長此以往,思政教育必將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鄉村地區落地生根,彰顯“鄉土本色”。
(作者單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本文系2023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課題〈2023LSZ078〉〈2023MSZ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5年3月30日《寧夏日報》覃蔚玲)
編輯:吳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