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農墾三河農場邱上營分場的麥田里,植保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顏懷峰 錢厚紅 攝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發布《江蘇“新農人”聯農帶農創業富民案例選編》,鹽城14人入選,數量全省最多,其中建湖縣4人入選,人數居全市首位。春耕時節,建湖的“新農人”正忙什么?且隨著記者一起去田間地頭瞧一瞧。
“前幾天有雨水潤土,肥撒下去就能化開。”接受采訪時,江蘇順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菲正在建湖縣鐘莊街道的麥田里操作無人機施肥。一陣嗡嗡聲過后,細密的尿素撒在麥苗葉片上。她介紹,人工給1畝地施肥得花1個小時,而無人機只需30秒,“我專門考了無人機駕駛證,公司還有4個農機手。”
“00后”袁菲告訴記者,父母承包了1.6萬畝土地,看到他們日漸年邁且難以操作新式農機,自己便于2022年回村接過重任。在袁菲帶領下,公司引進不少智慧化新設備,打造500畝“無人化農場”。在這片“試驗田”,智慧大屏實時顯示土壤、水分等數據,小型氣象站、灌溉管道、蟲情監測器一應俱全。“去年夏天雖然高溫,但水稻畝產達到800多公斤,小麥每畝收獲600多公斤,加起來近1.5噸,遠超‘噸糧田’目標。”袁菲說,公司還推出了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年服務農田3萬畝,助力500余戶農民增收。
這樣的新面孔還有不少。朱冠宇,大學畢業后返鄉隨父親從事農業,現任江蘇大地禾米業集團總經理。在分工上,父親負責種植和加工,他負責包裝和銷售。“要吸引更多消費者,就必須打造有特色的稻米品牌。”朱冠宇介紹,公司團隊圍繞“農夫百姓”品牌設計精致的小包裝米,精準定位25歲至35歲的城市白領,線上線下銷售全覆蓋,“2024年,公司大米銷售額超1.3億元,新推出的小包裝米一個月能賣8萬袋左右。”
引進新型設備,革新市場理念,這樣的干事創業故事在建湖接連出現,全縣“新農人”隊伍不斷壯大。這些“新農人”從田里走來,又以更專業的知識技能和更壯大的隊伍向田里走去,服務一線農業生產。
3月24日,在建湖顏單鎮的田間地頭,綠色麥苗生機勃勃,長勢喜人。四四方方的無人機只需遙控器輕輕一點,就能躍上低空施肥打藥,為打好春季麥田管理“第一仗”作出突出貢獻。
江蘇正清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揚鍵告訴記者,由他推行的全程機械化作業直接服務農田3萬畝,帶動周邊農業規模主體60戶,輻射農田7萬畝,有效解決了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后顧之憂,“去年,我們自營田塊小麥平均畝產520公斤、水稻平均畝產760公斤。”
銷售上,徐揚鍵還借鑒老供銷社糧票方式,設立了“糧食銀行”。他解釋,如果農戶要售糧,公司立馬以每斤高于市場價3至5分錢的價格把錢打到農戶賬戶上;暫不出售的,公司給農戶開個“糧票”。
除了種植、銷售自主創新,社會化服務也在不斷迭代。“在城市,打車會找滴滴出行;在農村,種地打藥就找蜻蜓農服。”江蘇克勝集團總經理吳偉笑著說,除了正清米業,企業同時服務建湖乃至周邊20多萬畝田地,承擔了建湖小麥減肥增效“三新”技術集成(無人機噴灑葉面)項目3萬畝。
糧食要高產豐收,經濟作物也要高質上市。踏進建湖縣建陽葡萄種植大戶劉以勇的葡萄園,眼前藤蔓上的枝條已冒出綠芽。“陽光玫瑰葡萄是我們的主打品種,主要銷往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劉以勇介紹,“我們沒有停留在求量階段,而是追求高品質,這樣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如今,他的葡萄基地已經發展成集種植、銷售、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園區,畝均產量高達3500斤左右,每畝實現產值4萬至6萬元,不僅能解決40人的就業問題,還帶出了一群新型葡萄種植戶。
“我們不僅要自我提升,更要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建湖縣高作鎮陳甲村黨總支書記、天和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說。她成立的軍曼職業培訓學校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講座等形式,為青年人才免費進行創業指導及電商培訓,帶動周邊2000多農戶從事電商、種養、加工、手工藝品等工作,促進增收2000多萬元。
如今,建湖縣已培育154名“新農人”,他們領辦創辦企業、合作社,帶動4000多農民家門口就業。
“未來既要通過發展壯大‘新農人’隊伍,為落實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也要加快完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讓‘新農人’發展更好與共同富裕有機融合、同頻共振。”省鄉村振興研究會副會長、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所長張立冬建議。
(2025年3月30日《新華日報》記者 華鈺 顏穎)
編輯:吳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