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 通訊員 占康
“我資質平平,只能比別人更努力。”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90后航天員王浩澤說。
王浩澤本科專業是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生主攻等離子體爆震,畢業后從事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現在又成為航天飛行工程師……不斷涉足新領域,她說:“我喜歡挑戰未知領域,享受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成就感。”
王浩澤跟航天結緣,源于導師對航天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引導學生從事航天方向的研究。畢業后,王浩澤把簡歷投給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那里,王浩澤從事的是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研究新型發動機,對她而言又是一個從零起步、從無到有的過程。
作為系統總體設計師,她主動深入研究各分系統設計原理。復雜的方程式,謎一樣的參數,天書一樣的運算邏輯,成為她探索鉆研的對象。
一天晚上,王浩澤在電腦前研究一個關鍵公式,琢磨了很久,終于把公式參數和原理琢磨透了。碰巧,一名前輩也正加班。她興奮地和這位前輩分享了自己一個晚上的研究成果。這位前輩早已是業界大咖,卻饒有興致地聽這個職場新人的講解,還頻頻點頭,鼓勵她要繼續保持這種探索精神。
剛入職沒多久,王浩澤就負責研制一個新設備。消化吸收大量文獻,精心設計圖紙,協調廠家生產,進行實驗驗證,她獨自負責了整個流程。
不久,王浩澤工作后的第一個作品出爐。為她提供實驗平臺的一位知名專家對這一產品贊不絕口。得知產品是由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獨自完成后,教授更是對她刮目相看。
當國家選拔第三批航天員的通知到達單位時,她踴躍報了名,并通過層層嚴格選拔。
航天員只有兩種狀態——飛行和準備飛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兒,時刻準備著飛向太空。
圖為神舟十九號航天員王浩澤進行出艙程序訓練。徐部 攝
剛入隊時,第三批隊友們彼此間還不熟悉。王浩澤記得,第一次水下試訓時,宋令東恰巧觀摩了她的訓練,特意給她錄了一段訓練視頻,主動跟她分享自己的體會。
王浩澤在心里暗暗給自己加油:“一定要對得起‘航天員’這三個字,一定要盡最大努力,給這個集體增光添彩。”
作為第三批航天員隊伍里唯一的女性航天員,王浩澤在學習訓練中不讓須眉,是大家公認的“拼命三娘”。
出艙程序訓練中,航天員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模擬出艙過閘段動作。由于服裝內加了0.4個大氣壓,王浩澤舉手投足比較費力,加上在頭盔內頭部活動受限,視野也變得狹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鏡來擴大視線范圍。
將一個軟管束的接頭插入腰際直徑僅約1厘米的兩個插孔,這個動作對于身著艙外服的航天員來說絕非易事。“手只能勉強夠上目標,但視線夠不著,戴著厚厚的手套,手也沒有觸感。試了幾次后,胳膊就沒力氣了。”王浩澤說。
課后,王浩澤主動找教員一遍遍加練,反復揣摩手抓握扶手的位置、反光鏡的方位和身體姿態的扭轉角度。慢慢地,她找到了巧勁兒,再做這個動作便能一氣呵成。
王浩澤有一個筆記本專門記錄訓練體會,其中一半內容是關于交會對接訓練的。短短10分鐘的操作,曾是橫亙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她向當過飛行員的同批隊友們取經,“太空穿針”第一人劉旺也手把手給她傳授經驗。經過近千次交會對接練習后,王浩澤現在能百發百中。
在太空,航天員要承受各種復雜環境的嚴峻考驗,挑戰的是生理和心理極限。為了確保航天員能安全往返天地,航天員訓練也充滿了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磨礪。
圖為王浩澤(左)參加海上救生訓練。孔方舟 攝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充滿挑戰、人跡罕至的路,但是我愛這條路。如果它荊棘叢生,我們就披荊斬棘;如果它寂寞荒涼,我們就結伴前行!”每次大型訓練后,王浩澤都會寫下訓練小結,這是心得體會,更是激勵自己勇往直前的戰斗宣言。
72小時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王浩澤這樣描述:在一個門窗緊閉的房子里,我們稱它為“小黑屋”,我和另兩名隊友組成“666”團隊,三個人和生物鐘奮力對抗……思緒開始神游,眼皮逐漸放棄抵抗……有些測試還在不斷誘導我們犯困。最終,靠著頑強的毅力,我們從做題時的“特困生”到一次警鈴都沒響起的“特優生”,團結協作熬過3天3夜。
結束海上訓練后,王浩澤寫道:海上吊救比陸上刺激一百倍!直升機掀起的風浪直撲過來,即使背過身去也能感覺到呼嘯的海風拍打著后腦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著。尤其是直升機臨近時,海上猶如下起瓢潑大雨,密密麻麻的水花噼里啪啦砸過來,海浪變得兇猛。
2023年,王浩澤被選入神舟十九號乘組,和蔡旭哲、宋令東一起執行任務。1年時間的任務專項訓練中,指令長蔡旭哲給他們傳授了飛行經驗,與她同齡的宋令東操作能力較強,王浩澤自身的理論功底強,他們三人相互補位,各取所長。
編輯:韓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