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區慈善參與基層治理的“廣東德勝模式”
傅昌波 董培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慈善力量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已成為我國創新基層治理、推動社區發展的新生力量。
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及廣東省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德勝社區基金會”),依托“慈善信托+社區基金會”的創新機制,扎根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圍繞社區問題和居民需求,組織開展系列慈善項目,協助基層黨委和政府成為社會問題的回應者、慈善資源的聯動者和公益生態的共建者,為新時代慈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社區基金會參與基層治理的主要路徑
2008年,我國迎來首家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基金會—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
區別于其他類型的基金會,社區基金會最顯著的特征在于服務地理區域的特定性、資金來源的多樣性及其作為公共慈善機構的屬性定位,能夠將基層社區的慈善資金、專業能力、志愿服務等慈善資源組織起來,就近解決社區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社區性公共問題。社區基金會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路徑,可以歸納為四方面:
第一,豐富社區共治主體,壯大社區發展實力。社區基金會在社區治理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吸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居民等多方參與,為社區治理帶來多元化、多層次的力量支持,有助于壯大社區發展實力,構建多方聯動、共建共治的新局面,推動社區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集結社區慈善資源,推動社區慈善發展。社區基金會集結社區慈善資源,搭建社區公益平臺,推動社區服務供給和慈善事業發展,提升居民福利,助力社區資本創建與運營。這一過程不僅夯實慈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促進慈善文化深入社區,為熱心慈善的居民提供廣闊舞臺。
第三,強化居民主體意識,促進社區居民自治。社區基金會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其運作方式和目標緊密貼合居民的期待和需求。居民在參與中增強對社區的歸屬感,提升自主意識和自治理念。這有助于推動社區治理民主化和規范化,促進居民自治。
第四,擴寬社區治理路徑,推動基層治理創新。社區基金會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和資源配置機制,發揮著解決城市社區治理難題、提高社區居民福利供給的重要作用,也是促進社區發展與居民參與的創新機制,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徑。
社區基金會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但整體而言,我國社區基金會的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在資金來源、項目運作、社區參與、專業化管理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及時總結并分享好的經驗,為其他社區基金會提供參考,尤為必要。
德勝社區基金會參與基層治理的模式
德勝社區基金會2017年5月在廣東省民政廳正式登記成立。通過“慈善信托+社區基金會”的創新架構,依靠4.92億元慈善信托本金的保值增值收益,為社區基金會深入、持久地參與社區治理,提供可靠、永續的資金支持。
成立數年來,德勝社區基金會從社區問題和居民需求出發,通過開展“和美社區計劃”,資助教育發展、社區照顧、社區營造、公益創新等4個領域的慈善項目,聯動社區多元主體和慈善資源,積極搭建本土慈善資源網絡與專業支持平臺,探索形成富有活力的“德勝模式”,為慈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探索了新路。
自成立以來,德勝社區基金會采取補位策略,高效配合政府工作,聚焦資助領域與重點方向,提升公益資助效率,助推順德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在發展成為5A級慈善基金會的同時,有力推動了順德基層治理創新。
截至2023年12月,德勝社區基金會累計資助1000多個慈善項目,資助總額達1.68億多元,慈善項目覆蓋順德84%的城市及農村社區,慈善項目資金規模居全國社區基金會之首。德勝基金會聚焦社區社會問題,以黨政引領為核心,通過模式創新、資助引導、共營生態等舉措,成為基層社會治理高效且可持續的參與主體。
黨政有力引領,創新保障機制。一是順德區黨委和政府注重對社會資源的方向引領,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專責組”的政社協同機制,指導德勝社區基金會業務開展,及時協調解決問題。二是強化基層政府對社會治理創新項目的落地支持,鎮街統籌資源,聯合德勝社區基金會解決社會問題。三是以理事會為載體,搭建企業家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平臺,為基金會的工作建立支持網絡。
雙輪驅動保障社區慈善可持續性。以“慈善信托+社區基金會”雙輪驅動,創新公益慈善模式。一方面,“順德社區慈善信托”落地,4.92億元本金委托專業信托公司保值增值,每年的收益用于支持德勝社區基金會開展慈善項目。二是德勝社區基金會堅持“專業資助”理念,以企業精益管理理念打造專業資助體系,形成高效的社區慈善管理體系,確保實現有效公益。
“和美社區計劃”聚焦社區重點問題。德勝社區基金會“以社區需求為本”開展項目服務,聚焦順德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質量不高、長者和精神障礙人士的社區照顧服務不足、社區人際關系疏遠、社區參與度低等問題,努力實現“幼兒有優育,長者有照顧,社區有力量”的資助目標。“和美社區計劃”成為當地除政府購買服務之外,社會資金持續支持基層治理的穩定社會資源。
政社協同營造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生態。一是以村居書記和青年人才為重點,與清華大學合作,聯合順德區委政法委、區民政人社局等,舉辦順德區基層治理人才研修班。二是設立小額資助、“非限定資助”等多種方式,打造多維孵化支持體系,培育基層治理的多元主體。三是基金會通過資金配比、聯合資助等方式,撬動鎮街黨委和政府、基層村居委會、社區企業、慈善組織等多元資源投入。
“德勝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決定,新修改的慈善法自今年9月5日起施行。
此次修法,增加了發展社區慈善并作為慈善事業促進措施的條款,具有重要意義。社區基金會是社區慈善的重要載體,也是慈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主體,在培育和發展樞紐型社區基金會,構建良性互動、協調互補的政社關系等方面,德勝模式提供了如下幾方面的啟示:
黨政引領是慈善力量有效參與基層治理的保障。“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治理現代化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不能靠基層黨委和政府單打獨斗,而是要營造好的制度環境,為社區慈善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提供便利。
“德勝模式”的支點,首先是順德區黨委和政府陸續出臺系列文件,培育社區慈善力量,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其次是德勝社區基金會主動服務發展大局,與政府部門和村居組織緊密合作,開展社區需求調研,精心設計慈善項目,實現協同、輔助、補位和探索等功能。
構建政社互動機制,讓社區慈善效能最大化。在順德區政府與和的慈善體系聯席會議機制的基礎上,德勝社區基金會進一步與10個鎮街建立公益合作伙伴關系和溝通聯絡協調機制,構建“基金會+鎮街政府”公益合作機制。通過定期舉辦“多元參與推動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等活動,邀請順德區委、區政府領導和10個鎮街的相關領導、公共服務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主要負責人出席,實現充分溝通,出臺配資政策,聯動多方共同支持社區公益,為“和美社區計劃”的全域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準確把握定位,打造接地氣、高效益的慈善平臺。德勝社區基金會注重規劃先行、統籌推進,明確“一個平臺、三個角色、四個領域”的戰略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準確把握自身的發展定位。作為本土資助型、支持型基金會,德勝社區基金會扎根順德,聚焦資助領域,打造接地氣的公益平臺,建立優勢主導型的項目執行機構遴選機制,形成立體式、規?;馁Y助模式,從項目、行業、生態3個層面開展資助?;饡粌H提供項目資金,還加強執行機構專業能力和人才培養,使有限慈善資源發揮更大社會效用。
撬動和整合社會多元資源,推動公益生態良性發展。德勝社區基金會通過開門舉善、設立冠名基金等方式,搭建公益參與平臺,積極鏈接整合企業、行業商協會、社區等慈善資源。通過聯合資助模式,豐富公益資助體系,促進需求、項目與資源的有效對接。針對不同類型組織,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對初創公益組織、青年公益組織、社區內的自組織,采取小額資助的方式,同時支持公益人才成長,支持初創組織的發展;對專業機構,進行大額資助,培育其成為順德公益行業的中堅力量;對平臺型組織,則通過項目合作,資助其在順德公益生態圈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作者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傅,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