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客
個人養老金是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國家政策支持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自愿在特定賬戶存一筆錢,每年不超過12000元,在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還可通過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收益。據央廣“中國之聲”報道,近日有多地儲戶反映,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銀行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
之前,已有媒體曝光過不少儲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亂象,現在類似的爭議或投訴依然在持續,須引起高度警惕和嚴肅對待。
個人自愿參加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實行的基本前提,離開了自愿原則,個人養老金就變了味。個人養老金本質上屬于金融消費產品,儲戶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屬于金融消費行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據此,客戶有權在知悉個人養老金產品相關情況的前提下,自主決定開通或不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自主選擇在哪一家銀行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在年繳存限額范圍內自主選擇繳存的額度,自主選擇理財產品的品種和搭配。
銀行如果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給客戶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甚至導致客戶向個人養老金賬戶誤存資金,就侵犯了客戶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還需要使用客戶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號、聯系方式等個人重要信息和敏感信息,根據《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以及知情、同意原則。銀行如果擅自為客戶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就違背了上述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原則,侵犯了客戶的個人信息權益。
雖然說,客戶“被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可能有誤操作的因素,也可能有曾經預約開通后又忘記了等因素,但這些并不能解釋客戶“被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所有情形。據報道,一些銀行為了搶占個人養老金市場,存在給員工攤派開戶任務、下開戶指標的情況,也有商家宣稱可以為銀行有償代辦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或許從這些信息中,可以找到一些客戶“被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真實原因。
無論客戶由于何種原因“被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都暴露出相關銀行在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開戶端存在著諸多不規范之處,甚至存在不小的漏洞。針對客戶的投訴,銀行除了視事實和情節做好舉證、注銷、解釋等工作,還應當舉一反三,檢視、查找個人養老金賬戶開辦環節可能存在的漏洞,進一步完善開辦流程,充分尊重客戶的意愿,保障客戶的知情權、選擇權,強化各環節的監督制約,嚴格按規范操作。
金融監管、社保監管等部門應通過合規約談、合規指引、違規問題查處、曝光典型案件等方式,督促、引導銀行增強自律意識,恪守規則底線和服務程序,規范服務行為,提升服務質量,為消費者提供誠信、透明、安全、有序的個人養老金市場環境。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