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蔣安杰 3月8日,主題為“包容性與創新性——仲裁中的軟實力”的國際仲裁論壇在北京大學法學院舉行。論壇由北京大學國際仲裁研究中心與美國仲裁協會國際爭議解決中心(AAA-ICDR)大中華區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市華貿硅谷律師事務所協辦。議題聚焦于國際仲裁發展中的文化多樣性、性別平等、仲裁倫理以及人工智能在仲裁中的運用及其挑戰等前沿問題。論壇特別向女性仲裁員表達了節日問候與致敬,她們以敏銳的觀察視角、出色的專業素養和耐心的工作風格,正在成為仲裁事業和法治發展中卓越的貢獻者。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郭靂致辭時介紹了北大法學院在法學教育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實務界之間合作與互動的經驗。北京大學國際仲裁研究中心主任傅郁林主持論壇時,表達了仲裁員個人和仲裁研究中心在改善中國仲裁生態、提升中國仲裁的國際競爭力方面的作用期許。AAA-ICDR大中華區委員會主席張麗霞介紹了AAA-ICDR在爭議解決方面的實踐發展狀況,并介紹了國際爭議解決及國際仲裁的整體發展狀況與趨勢。
來自中國石化集團、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前道達爾能源中國區、聯想集團中國區、先正達集團等知名企業的高層法務專家,來自北京市華貿硅谷律師事務所、北京市通商律師事務所、君合律師事務所、Hughes Hubbard & Reed紐約辦公室等知名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知名法學家近八十人,參加了三個單元的發言和討論。
在主題為“國際仲裁的多樣性與職業路徑”的中文單元,實務界專家結合本人或所在企業的仲裁體驗,分享了國際商事交易中選擇仲裁途徑和具體仲裁機構時的考量因素。專家們普遍認同仲裁作為爭議解決路徑在尊重商事邏輯、促進商事交易目標的實現、裁決的全球執行力等方面相對于司法所具有的不可比擬的優勢。多位企業法務專家表示,中國企業在國際交易中的話語權正在上升,越來越多涉外合同選擇了亞洲的仲裁機構,特別強調仲裁機構的獨立性、中立性和高效性對于仲裁機構的聲譽和簽約中的勝選率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希望中國正在修改中的仲裁法能夠對此給予充分關注和回應。兼任仲裁員的幾位專家還分享了作為仲裁員的職業經驗,關于仲裁員應當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他們強調對仲裁的熱愛、庭審的把控能力、裁決書的書寫能力、商業邏輯的合理運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仲裁員與當事人之間的合理距離等職業倫理問題。
在主題為“當仲裁遇見人工智能”的英語單元,專家們就人工智能參與仲裁案件的可能與限度、人工智能在仲裁領域的應用帶來的益處和挑戰以及人工智能取代法律工作者的可能性等話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人工智能賦能仲裁員和當事人,無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使用人工智能時的合規和隱私問題、監管規則、倫理標準、數據偏見等問題應當得到充分關注。也有專家強調了人類律師或仲裁員在捕捉當事人情感與情緒、為客戶提供情緒價值、恰當運用商業邏輯、提供人文關懷等方面的獨特價值。
閉幕致辭由北京市華貿硅谷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姚宇主持,北京市通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AAA-ICDR亞洲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洪積對此次論壇進行簡要回顧。AAA-ICDR副主席Thara Gopalan女士介紹了AAA-ICDR如何在仲裁案件中實現包容性、多樣性、全球性等重要理念。就人工智能的應用及其監管和信任問題,她強調仲裁員利用人工智能的行為應由當事人自主決定,該倡議也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響應。
編輯: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