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鐵川 (河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歐洲歷史和中國歷史的一大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宗教戰爭不絕若線,而后者儒釋道三家長期和平共處,沒有大動干戈,它們之間雖有斗爭,但斗而不破、相安無事。南岳大廟東側的東八宮是道教的;西側的西八寺是佛教的;中軸線上的南岳大廟廟門叫欞星門,是儒教的,三教同處一處,其樂融融。在中國名山大川中,儒釋道三家在一座大廟同存共榮的,只有南岳大廟一個,三教共同尊奉南岳的圣帝——祝融氏。三種文化“共存一山,共融一廟,共尊一神”,是展示中國古代儒釋道關系的一個生動的窗口。之所以有如此局面,是因為古代法律雖標榜儒家為指導思想,但對道教、佛教也能兼容并蓄,不予排斥。
例如,《唐律疏議》開宗明義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把儒家學說奉為指導思想,但同時保護佛、道神像?!短坡墒枳h·賊盜律》曰:“凡人或盜或毀天尊若佛像,各徒三年?!倍暗朗俊⑴俦I毀天尊像,僧、尼盜毀佛像者,各加役流”,比對凡人所判嚴厲。此外,《唐律疏議·名例律》規定了僧、尼、道士、女官的法律地位以及對誣告僧、尼、道士、女官行為的懲治;《唐律疏議·雜律》規定了對僧、尼、道士、女官通奸行為的懲治。
《西游記》表現了儒釋道和諧共處的關系。第一,儒家、佛家與道家三家支持唐僧弘揚佛教的行動。大體上奉儒家為指導思想的唐朝皇帝支持唐僧西天取經。取經計劃本身是佛教為了弘揚佛法而發起,任務是將佛教經典從西天取回東土大唐,以此擴大佛教的影響力和信徒基礎。盡管取經大業由佛教主導,道教神仙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幫助唐僧師徒,有時甚至故意制造障礙,但最終目的是推動取經任務的完成。
在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的過程中,多次得到道教神仙的援助,如毗藍婆菩薩是佛教中的護法菩薩,她在《西游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的法寶是一根繡花針,這根繡花針是從她兒子昴日星官的眼睛里煉出來的。她在《西游記》中用繡花針刺瞎蜈蚣精的眼睛,表現出她既具有佛教的慈悲一面,也有道教的果斷和決絕。毗藍婆菩薩的角色體現了《西游記》中佛教與道教的交融和互動。
二十八星宿是指古代中國天文學中用于標記日月五星運行位置的28個星官。每個星宿不僅代表一個區域,還與特定的動物形象和神靈相關聯。例如,奎木狼、斗木獬等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神靈,他們屬于道教系統。在《西游記》中,二十八星宿的神靈有時會下凡幫助唐僧師徒脫險。
第二,人們可以同時兼信儒釋道。孫悟空是佛門唐僧的弟子,但他的授業恩師是菩提老祖,菩提老祖是一位精通道家修煉法門的仙人。在《西游記》中,菩提老祖的出現體現了道教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菩提老祖不僅教授孫悟空七十二變和筋斗云等神通,還傳授了大品天仙訣,這些都屬于道家修煉的范疇。孫悟空修行的起點和初期技能都源自道教,但最終卻成了佛門的斗戰勝佛。在佛教中,斗戰勝佛是三十五佛之一,代表戰勝心魔,實現內心的平靜。孫悟空從最初的野性難馴,經過取經路上的種種磨礪,最終學會慈悲、增長智慧、控制自己的心性,這正是斗戰勝佛稱號的由來。斗戰勝佛是佛教修行理念的一種體現,即通過戰勝內心的貪嗔癡,達到心靈的解脫和覺悟。
第三,佛家道家共同維護天地秩序。道教統領天庭,佛教掌管靈山,兩者都是掌管天地秩序的重要力量。在《西游記》中,雖然兩者在宗教理念上存在差異,但在維護天地秩序、打擊邪惡勢力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
儒釋道之間雖然總體和諧,但也存在差異。在宗教理念方面,佛教追求解脫生死輪回,達到涅槃的境界,強調因果報應、慈悲與平等。而道教則追求長生不老、飛升仙界,注重修煉養生、驅邪禳災等生活技能。這種宗教理念上的差異在《西游記》中體現在,道教神仙與佛教神仙對待妖魔以及處理問題時的不同態度和方式。在地位、權力方面,小說中佛教與道教之間的權力斗爭時有體現。例如,孫悟空先是被封為不入流的“弼馬溫”,憤怒之極;在取得金箍棒后,被封為沒有實權的“齊天大圣”,其認為這個稱號不夠尊貴,因此不滿道教控制的天庭的安排。孫悟空開始在天宮中鬧事,與各路神仙發生沖突,引發天宮大亂。孫悟空與玉皇大帝對峙,甚至打到了凌霄寶殿。經過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的調停,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受困五百年,直到唐僧前來救他。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愛之道。唐僧接受了唐朝皇帝到西天取經的委托,癡心不改;孫悟空對師傅唐僧的忠誠,表現了儒家“天地君親師”的道德觀念。唐僧始終堅定信仰佛法,并以此為指導進行自我修行,他對諸多困難的執著和對眾生的悲憫,體現了佛家的理念。孫悟空追求個性自由的風格,體現了道家莊子的思想?!段饔斡洝吠ㄟ^唐僧師徒的取經故事,生動展現了儒家、佛家與道家之間統一性和差異性并存的復雜關系。在懲惡揚善方面,它們具有統一性;在理想信念、處事方式方面,它們又具有差異性。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編輯: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