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利民 通訊員 張悅 胡焦
春分時節,在四川省屏山縣某村頭的菜畦邊,一對六旬兄弟緊握的雙手解開了長達十年的心結。這場110平方米土地引發的糾紛,在法官的鋤頭劃出新界樁的那一刻,終于畫上溫暖的句號。
方寸之地牽動血脈親情
陳某與陳某貴這對同胞兄弟,自父輩起便毗鄰而居。因宅基地權屬爭議,陳某與陳某貴爭執了10年,陳某始終對兄弟陳某貴持有的集體土地使用證存疑,執拗地守著一壟菜地耕作。當法院判決要求陳某返還土地時,這位六旬老人攥著泛黃的家譜喃喃:“這是老爹留下的根啊……”
面對生效判決難以推進執行的困局,屏山縣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羅強沒有簡單采取強制措施。他深知,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而言,土地不僅是生產資料,更是維系親情的紐帶。
“化解這類糾紛,不能只顧法律文書上的‘案結’,更要實現當事人心里的‘事了’?!绷_強開始籌劃一場特別的“田間調解”。
丈量土地更丈量人心
3月18日清晨,由法院牽頭組成的聯合調解組踏著晨露來到爭議地塊。法官、人大代表、國土測量員圍站在菜畦旁,見證這場持續十年的“土地對話”。
“當年分家時老父親用手指比劃的界樁,早就找不著嘍。”兄長陳某貴摩挲著地頭的石塊嘆息。羅強通過集體土地使用證書與現場場地進行比對,尋找糾紛解決的法律依據,聯系國土所工作人員到現場對集體土地使用證書上載明的面積進行重新測量。隨著測量儀器的精準定位,原本模糊的權屬界限中逐漸清晰。
“法律規定要嚴守,但兄弟情分更要顧。”羅強趁機引導:“咱們把新界樁往西挪兩尺,既符合測繪數據,又能留出過道方便兩家走動,可好?”這個充滿溫情的提議,讓兩兄弟緊繃的眉頭漸漸舒展。
司法溫度融化歲月堅冰
在眾人見證下,羅強掄起鋤頭刨開春泥,將新界樁深深扎進土地。這個象征性的動作,不僅劃清了物理邊界,更重建了親情聯結的橋梁??粗鴾y量圖紙上重新標定的地塊,弟弟陳某終于釋然:“法官都親自下地丈量了,咱還有啥信不過的。”
這場持續十年的糾紛化解,正是屏山法院踐行“如我在訴”司法理念的生動實踐。今年以來,該院通過“駐村調解日”“鄉賢參審團”等創新機制,將67%的涉農糾紛化解在田間地頭。
正如羅強在辦案手記中所寫:“處理家長里短的小案,既要手握法律戒尺,更要心懷百姓冷暖。讓每個當事人都感受到法律的溫度,才是真正的司法為民。”
案結事了,兄弟倆并肩收拾農具的身影,為這個春天的調解故事寫下最好的注腳。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司法的溫情正在潤物無聲地滋養著每一寸土地。
編輯:牛文君